舆论记忆的历史选择

发布时间:2016-05-10 丨 阅读:
导读:

  原标题:舆论记忆的历史选择 ■ 舆论场 邹振东 厦门卫视总监 近百年来,日本带给中国最痛苦的记忆,当数下列五个事件: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原标题:舆论记忆历史选择

  ■ 舆论

  邹振东 厦门卫视总监

  近百年来,日本带给中国最痛苦的记忆,当数下列五个事件: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但只有9月18日,成为中国人绕不开的敏感日期,特别是中日关系冲突时,更是舆论的禁忌日和舆论新事件的火药桶。

  舆论的历史记忆可能和舆论事件的命名正相关,如果舆论事件是以空间命名,舆论历史记忆所导向的是记忆之树扎根的土壤;如果舆论事件是以时间命名,舆论历史记忆所导向的是记忆之树那一圈圈年轮。

  如果舆论事件长成的不是记忆的大树,而是一根骨刺,那么,历史会选择扎向苍茫的大地,还是滚滚东流的时间之河呢?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曾经既用空间取名又用时间命名的事件,后来是怎样发展的。

  譬如,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由此改写中国历史。本来历史的转折点值得纪念,最应以时间命名,但事变却以空间命名的方式广为人知。很显然,对于蒋介石,双十二是一个他不愿回忆的屈辱日子;而对于谋求大局的共产党,他们正要和蒋介石开展国共合作,自然也不会时时去揭这个伤疤。双方都不愿每年“纪念”它一次,“双十二事变”的名字当然被选择性遗忘,以致今天已经很多人只知“西安事变”,不知“双十二事变”。

  再如,“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以北的柳条湖,炸毁小段铁路,嫁祸东北军,并以此为借口,突然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其实,“九一八事变”最初还有两个名字:柳条湖事件和满洲事变,都是以空间命名,后者是日本人的叫法,当然不被中国人接受,但柳条湖事件,如今也鲜为人知。“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一曲《松花江上》,传唱全国,更强化了舆论事件的日期。

  近百年来,日本带给中国最痛苦的记忆,当数下列五个事件: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件)和南京大屠杀,但这些事件的最后命名方式却各不相同:两个以地点命名(马关条约、南京大屠杀),一个以年份命名(甲午战争),一个以日期命名(九一八事变),一个日期命名和地点命名平分秋色(七七事变和卢沟桥事件同样令大家耳熟能详)。

  有意思的是,尽管上述事件由于各种机缘,时而会被今天的舆论所提及,但唯一能够年年进入当代舆论场的只有九一八事变,而它恰恰是五个事件当中,唯一纯粹以日期命名的事件。可资佐证的是,7月25日(甲午战争),4月17日(马关条约),7月7日(卢沟桥事件),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都没有成为当代所有中国人的敏感日期,只有9月18日,成为中国人绕不开的敏感日期,特别是中日关系冲突时,更是舆论的禁忌日和舆论新事件的火药桶。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还被称为“国耻日”。

  每当一些日本人挑衅中国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敏感神经时,我就会想,,为什么南京大屠杀没有像九一八事变那样,用日期命名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