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文化资源"家底" "紫线"划出常州文脉

发布时间:2016-05-03 丨 阅读:
导读:

  盘点历史文化资源...

  新编制的《常州城市紫线规划》通过市级鉴定

  441处历史文化资源,又多了一层保护

  中国江苏网1月29日讯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准备和编制,《常州城市紫线规划》近日通过市规划审议鉴定委员会鉴定,准备进入市政府审批阶段。

  市规划设计院历史文化工作室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张文珺昨天告诉记者,“原市区范围(除金坛区)共有历史文化街区3处、历史地段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处,历史建筑226处,共441处经国家、省、市公布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在本次的规划范围中。”“这是我市创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的一次大型行动,也是对我市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家底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盘点’。”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文脉给予城市“精气神”,“对于致力于城市发展建设的常州而言,通过明确紫线范围,可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尊重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保护内容从229处增加到441处

  据介绍,国家规定的城市紫线,其实只有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市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界线,,符合这个条件的,常州共有229处。本次规划的城市紫线,根据常州实际情况,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除了包含上述内容外,还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纳入了紫线保护内容。

  张文珺介绍,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了核心保护范围和保护范围的紫线,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划定了保护范围的紫线,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紫线。“这些范围的划定,起到了保护文物、管控周边建设的作用。”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通过明确紫线范围,不仅可以留住、保护并且传承这些基因,还将为编制下一轮的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张文珺说。

  “早些年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其实周围早就变了样子,比如农田变成了居住区,有的河流改了道等等。而且随着近年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范围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规划中的每一处文物保护单位,都是一个个去现场勘察,之后再会同规划、文物、建设等部门一起,一根根线划出来的。”张文珺说。

  位于湖塘镇的李公朴旧居,在经过修缮之后,周边建起了围墙、院子,跟旧居本身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紫线的范围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沿英雄路和公朴路形成交叉;位于前后北岸的吕宫府,与历史上的旧貌已经基本不同,这次根据如今的现状重新划定了范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 原标题:盘点历史文化资源"家底" "紫线"划出常州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