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集体记忆 口述历史为武康大楼注入“灵魂”

发布时间:2016-05-23 丨 阅读:
导读:

  东方网 电子政务正文 抢救集体记忆 口述历史为武康大楼注入“灵魂” 2016-5-18 17:04 来源:东方网 作者:奚亮 选稿:滕昌怡 诺曼底公寓(现武康大楼)建于1924年 现武康大楼(资料图) 东方...

东方网 电子政务正文

抢救集体记忆 口述历史为武康大楼注入“灵魂”

2016-5-18 17:04   来源:东方网   作者:奚亮   选稿:滕昌怡

  

  诺曼底公寓(现武康大楼)建于1924年

  

  现武康大楼(资料图)

  东方网记者奚亮5月18日报道:在上海,邬达克这个名字似乎一直伴随着老上海的生活,无论是国际饭店、市三女中或是大光明影院,这些建筑都出自其手,其中也包括了武康大楼。建筑能够展现一座城市的特色,人物故事又能唤起大家对于老建筑的回忆。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同时,湖南路街道更是把人文情怀注入了冰冷的钢筋水泥。

  今天,,徐汇区湖南街道口述历史项目——武康大楼案例,在武康大楼一楼大隐书局发布。中共徐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晓慧,湖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澄泉,湖南街道办事处主任董伟等出席。从原名诺曼底公寓到现在的武康大楼,这幢建筑经历了上海乃至中国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居住在此的居民更是经过了几代人的更迭,其生活记忆更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酸甜苦辣。

  保护不仅限于建筑本身

  武康大楼口述历史的项目领衔专家陈丹燕,是一位作家,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她,对于上海曾经的繁华旧梦,当下的时尚新潮都有着特殊的感情。陈丹燕告诉记者,在瞬息万变的城市进程中,她看到一幢幢房子渐渐失去了“灵魂”。许多年前,她为了撰写一本关于外滩的书籍时,因为寻找不到足够的材料,只能远赴美国查阅英文版的资料。有美国学生就非常疑惑地问她为何不查阅中文材料,她顿时感到了遗憾与羞耻。

  至此,陈丹燕就一直致力于为优秀历史建筑注入“灵魂”。其中也包括了原文新报业集团社长陈保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沙永杰、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裘争平等,他们组成了口述历史项目的专家团队。

  2014年8月,湖南街道邀请陈丹燕、陈保平、伍江、葛剑雄、曹锦清、沙永杰等多位专家开展口述历史可行性的论证,并以走访、座谈等形式征求居民意见。2015年3月围绕“一幢建筑(武康大楼)、一所单位(上海交响乐团)、一条马路(安福路)、一条弄堂(复兴西路44弄玫瑰别墅)、一个家族(张乐平)、一位名人(施平)、”等六个“一”的湖南街道“口述历史”项目正式立项。2015年6月,以陈丹燕、陈保平等专家团队领衔的口述历史项目武康大楼案例正式启动。

  “口述”抢救集体记忆

  武康大楼位于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八层,大楼底层采用骑楼样式,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

  作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地标性建筑,为了抢救这份社区历史的集体记忆,寻求精神联结的共同点,打造社区归属感,项目团队对久居武康大楼的人群代表进行了集中访谈。参与其中的原文新报业集团社长陈保平告诉记者,如今的武康大楼有139户居民,他们选取了十多位居民代表,如居住长达半个世纪的外企高管、大学教师、医生护士,以及外籍住户,以建筑保护为切入点进行重点访谈,最终完成了武康大楼口述史的收集、整理和总结。

  武康大楼口述史的项目,仅仅是一个开头,陈丹燕表示,希望这个项目可以增加历史的完整性,更准确更接地气的反映那个时期的人与事。此外,还能推动上海其他社区,积极参与到类似的项目中,一起积累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以利于其他案例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推进,从而真正的做到保存城市记忆、挖掘城市文脉、传承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