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改革春风“邂逅”融合东风-军事要闻-军事频道-中工网

发布时间:2017-05-20 丨 阅读:
导读: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第101医院与某通用航空公司签署军民融合救援协议,体系部队官兵突发危重疾病需要救援时,可呼叫“空中救护车”紧急后送。图为该院开展民用直升机应急救援演练...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第101医院与某通用航空公司签署军民融合救援协议,体系部队官兵突发危重疾病需要救援时,可呼叫“空中救护车”紧急后送。图为该院开展民用直升机应急救援演练。

  郭 彬摄影报道

  观察样本①靠泊能力

  十七小时民转军——

  入列新舰靠泊民用码头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当熟悉的《军港之夜》旋律响起,战舰靠泊军港的画面浮现在很多人的脑海。但请注意,这里,战舰靠泊的不是军港而是民用港口。

  《军港之夜》新篇的背后,有一个“万吨巨轮入列,军民融合靠泊”的新联勤故事。

  去年,东部战区海军一艘2万吨级某大型舰船入列,战区内暂无专用军用码头满足靠泊保障需求。怎么办?

  “军地联合组织勘察,用民用码头保障新舰船靠泊装卸载!”无锡联勤保障中心航务军代处的建议,得到了海军认可。

  该军代处迅速开启军民融合保障“雷达”,一路勘察海岸线的港点泊位和码头。逐个进行现场筛选、测算研究……最终拍板:利用某民用码头保障该舰船靠泊装卸载。

  “选址仅是第一步。”该军代处技术动员处副处长黄浩告诉记者,找好了“娘家”,还得马不停蹄“娶进门”。

  ——当天下午13时,黄浩走进上海上港集团,就码头靠泊一事与对方现场办公。

  ——当晚18时,军代表现场指挥,码头工作人员按要求安置趸船,一夜无眠。

  ——翌日6时,该新型舰船顺利靠泊码头,完成实靠实装实卸试验演练。

  事后军地联合“复盘”:该码头事前贯彻了国防要求,配备了与大型舰船对接的趸船,并事先预留了接口,加上军地协同一体,反应快、动员快、对接快,为新型舰船实装演练铺平道路。

  17小时内实现民用转军用,体现了军民融合联勤保障的“加速度”,更凸显了军地一体的“融合度”。

  采访中,黄浩和记者聊起他接下来几天的日程表:周二,组织军地专家对军民两用半潜船进行验收;周三,赴某船舶研究设计院探讨装卸载仿真系统科研项目;周四,与海军部队对接贯彻国防要求油船涂装……像黄浩这样的军代表如同传动轴承,衔接着军地双方的每个齿轮紧密咬合,保证融合机器润滑顺畅运行。

  “如今‘先行官’还要当好‘融合官’。”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领导告诉记者,当前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实力日渐雄厚,是否善于借力“靠泊”,已成为衡量后勤指挥员军民融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观察样本②共享能力

  角色转换——

  “环太湖俱乐部”迎来新会员

  “如同撞上玻璃墙,看似透明无碍,实则有墙阻挡;恰似走进旋转门,看似不断前进,实则原地转圈。”在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领导看来,过去军民融合总“差口气”,融得不透、合得不深,很大原因是部队习惯主导的观念作祟,习惯当“老板”,不习惯当“合伙人”。

  打碎玻璃墙,先从角色转换开始。

  今年3月8日,该中心第101医院主动与驻地海事局签订《军民融合水上救援战略合作协议书》,救治链从陆地向水上延伸。

  记者在该协议中看到,他们可共享地方医疗专用救护艇和水上救援训练场地,于太湖流域常态化组织开展模拟水上环境的救援训练,军地双方联合开展水上搜救、伤员后送、快速手术等演练。

  协议里,“共享”成为关键词。当前,共享单车风靡大街小巷,资源的流动性、互通性决定了这是个分享的时代。只有彻底摒弃以往的“军老大”思想,打开融合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主动与地方对接,善于成为“会员”,方能借到地方实力的“东风”。

  其实早在去年,第101医院就迈出“入会”的一大步。

  “唰唰唰……”螺旋桨轰鸣声中,一架空中医疗救援直升机着陆第101医院停机坪,4名野战医疗队员迅速跃出机舱,将“伤员”送往急诊室抢救。去年11月初,空军某场站一名战士突发急性心梗,该院国家胸痛中心接到任务后立即协调民用直升机救援,40分钟后将战士运抵医院实施介入手术。

  借助驻地“环太湖区域首家直升机医疗救援基地”的优势资源,该院与空军某场站、120急救中心、高速交警以及某通用航空公司深度协作,官兵突发危重疾病需救援时,可随时呼叫“空中救护车”。

  “事发水域—救护艇—直升机—后方医院”的立体快速救治链初具雏形,直通保障区内的各个角落。

  “在‘环太湖俱乐部’,我们作为特殊的‘VIP会员’,部队一有急救任务,直升机、船艇、地面医疗小组能够快速协同处置应对。”该院张建东院长介绍说,他们接下来将全面探索建立环太湖区域军民融合救援机制。

  观察样本③破壳能力

  三百六十度融合——

  “行业龙头”带来VR新视野

  有人说:“军民融合,不是只把几个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而是把蛋壳都打碎放到一个碗里搅拌……”

  曾几何时,“近水楼台难得月”“咫尺天涯”的尴尬时有发生,“为喝牛奶而养头奶牛”的事也时有耳闻。究其原因,“视野受限,破壳受阻”是其中之一。

  3月13日,记者走进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没想到,这个我国船舶设计的“行业龙头”,也是船舶设计领域军民融合的“龙头”。

  双击船上任意指挥位置,人瞬时就位;扭头转换视角,立即背朝大海、面对坞仓;指挥令下,装甲车有序沿跳板驶出……记者头戴VR眼镜仿佛置身虚拟海域,波峰浪谷间,真实体验了一把千人百车登陆卸载训练。

  该院胡劲涛院长告诉记者,这套战略投送港口装卸载VR虚拟仿真系统,是他们按照无锡联勤保障中心航务军代处所提需求设计研发的,严格按实战情景模拟设置VR视角和各类场景。

  摘下眼镜,360度可视VR视角让记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360度无死角,军民融合无疑更需要这样的VR视野!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部队高端需求才能与民用实力接上端口。”该航务军代处领导说,此次软件开发,源于军队现实需求和地方高精技术,这让航务军代处和设计院迅速定位融合的深层“融点”:装卸训练的紧迫性和VR技术的先进性“一拍即合”,双方很快达成意向共同研发。

  “军方提好需求,我们全力跟进!对我们来说,通过军民融合开发,既能拿到军方订单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产生政治效益、国防效益,何乐而不为?”胡院长说,军民融合保障首先要勇于“破壳”,从原先的思想桎梏、制度束缚中跳出来。

  科技融合,技术参军。该设计院的参与,使虚拟仿真系统从研发第一天就站在了科技的前沿。而就在3天前,该军代处与设计院还进行了5次实验论证。

  “破壳”之后,保障力“孵化”渐入佳境。成立以来,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就把目光聚焦华东区位优势,依托驻地科技、交通、医疗、物资等雄厚民用资源,在空中救护、海上运输、兵力投送等领域探索军民深度融合联保新路,先后圆满完成新兵入伍运输、多军种跨区机动等保障任务,赢得军种部队赞誉。

  图:“空中救护车”后送病重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