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藏品“聚珍”市博物馆 收藏家成本土文化铁杆粉丝

发布时间:2016-10-17 丨 阅读:
导读:

  三国熊形青瓷水盂北宋瓜蒂钮盖八瓣花形青瓷盏托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昨天,温州市博物馆举办了《东瓯聚珍》第三届温州民间藏品展暨第二届温州博物馆之友藏品展。...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昨天,温州市博物馆举办了《东瓯聚珍》——第三届温州民间藏品展暨第二届温州博物馆之友藏品展。

  一位资深古玩爱好者看完展览后,忍不住惊叹:“这次温州的瓯窑、书画集中展出,难得一见。”

  这也是本次展览的亮点:清一色的温州元素,300多件藏品全来自温州民间收藏家。有的藏品极为稀罕,放眼全国也很少见。

  温州的收藏家们是怎么淘到这些稀有而珍贵的藏品?记者采访几位温州民间收藏家,听他们讲述收藏背后的故事。

  捡大漏获瑞安大学者孙锵鸣墨宝

  5万元拍得写给学生李鸿章的信

  《乡贤遗墨》展厅里,清晚期的《孙锵鸣致李鸿章信札》非常引人注目。

  相信很多人对这两位大家非常耳熟,孙锵鸣,被誉为“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其中一位宰相门生就是李鸿章。孙锵鸣是温州瑞安人,我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学者,推崇“永嘉学派”,是有着多方面学术成就的清代大儒。

  这份藏品的收藏家叫陈成,也是瑞安人。说起这份信札的来源,陈成说真的是“捡大漏”。去年,陈成得知一位瑞安收藏家因手头拮据,要在北京保利拍卖行拍卖3000多件历史书信。他从中一眼就盯上了清晚期《孙锵鸣致李鸿章信札》,“玩了十几年书画收藏的人都知道,能碰上这件东西真的很难得。”陈成语气惊喜,只要在他能承受的价格范围内,他一定要拿下这件作品。

  正式拍卖那一天,陈成很紧张,他猜想会有很多收藏家也来竞价。然而令他没想到,他最终以5万元成功竞得该件作品,这让他感到太幸运了。

  陈成说:“早些年,温州疏远传统历史文化太久了,现在我一些人在全力收集温州乡土特色的作品。”

  有人50元收购到一麻袋书画

  慧眼识珠的他花18万元全部买下

  陈成这次共拿出了4件藏品。除了上述这份珍贵的信札外,还有一个大家作品清晚期《黄体芳、朱逌然合作增孙诒让楷书团扇》(绢本)令人眼前一亮。而这件藏品的背后还有个离奇的收藏故事。

  故事开头是一个外地人在温州瑞安收购废品,恰巧路过一家拆迁旧房,有人在扔一些不要了的酒瓶和一麻袋的书画。这个外地人刚开始没留意,只是在旧房前逗留了一会儿。此时,这户人家喊住了他,问他要不要回收酒瓶,又顺便问了句要不要旧字画。

  于是,这个外地人用50元收了这一麻袋的字画。紧接着找到了古玩店,想要把字画卖掉。这消息不胫而走,陈成也知道了。他看到麻袋里的书画后,非常激动,这里面共有55幅字画作品,全是瑞安书画家的作品,可遇不可求,而且他看到了黄体芳的这张作品,“单看到这一张,这一袋我全要了,就已经足够了。”陈成说,当时这个外地人出价每副作品5000元,他一口气全部买下,讨价还价以18万元成交。

  而这位人称“瑞安先生”的黄体芳是晚清时期“清流派”重要代表人物,与张佩纶、张之洞等合称为“翰林四谏”。光绪八年,黄体芳任江苏学政,多方奔走筹资,在江阴创办了清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南菁书院(系江苏省重点高中南菁高级中学前身)。

  一眼看懂书画里的“江心屿”

  他争取到稀有的温州乡贤作品

  除了名家外,此次展览作品的一些作者鲜为人知,他们的作品相当罕见。

  或许很多人不懂欣赏书画作品,但身为温州人,你一定能看懂书画里的“江心屿”。在展厅里,不少人驻足在清晚期杨宾画作《江心孤屿》横幅前,仿佛回到了那时候的温州。

  作者杨宾是清末温州人。在网上也很少有他的资料。收藏家林晓克说,他刚看到这件作品时,也不知道杨宾是谁,但是一眼就能看出,他画的正是温州特色江心屿,而且上面又有很多文人题跋,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我在收集温州乡贤作品,而杨宾的作品非常稀有,这幅画对温州也很有意义,所以跟当时参与拍卖的朋友们提前打招呼,把这幅画让给我。”

  林晓克说,为了温州乡贤作品收藏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只要是温州的,能体现温州地方史料价值,不管艺术价值怎样,我都收藏。像展览中温州人包容的书画,这么多拍卖会上只出现过两件他的作品。“这有些作品年代久远,而且稀罕,很少人能拿得出来。”

  为保护温州地方特色文化

  从农民工手中“淘”到不少宝

  除了专门的书画外,还有个《珍品荟萃》展厅,既有古代温州陶瓷器,比如说北宋瓯窑,也有一大批温州近现代与当代工艺美术品,比如说黄杨木雕。

  市民张先生站在北宋瓯窑剔刻莲瓣纹青瓷高足杯面前,细细观摩和品味。他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古玩爱好者,平日里喜欢琢磨陶瓷器,这次展览的瓯窑瓷器很多都十分难得,展现了温州瓷器的高水平。

  “像这个剔刻,像工艺这么好的非常少见,整个器物雅致古朴,非常幸运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张先生向记者分享喜悦。

  在温州,有一批瓯窑瓷器收藏家,他们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温州地域特色文化。温州市瓯窑学会副会长、瑞安市博物馆之友联谊会副会长胡嗣雄就是其中之一,他收藏了一百多件瓯窑作品。

  “以前收藏届对瓯窑不重视,我当时什么都不懂,觉得肯定是好东西,是文化,看到就觉得心疼。”胡嗣雄说,二十多年前,一些农民工挖土挖出了一些瓯窑作品,但是因为不懂价值,大部分都被当场毁坏,后来他开始慢慢地去“淘宝”,劝说农民工留下这些珍贵的作品。

  虽然当时价格便宜,但对于每月工资一两百元的胡嗣雄而言,要拿出一大笔钱花在收藏瓯窑,也是吃不消的,他的行为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认为不值得。胡嗣雄说,他只好偷偷摸摸去买,然后不断地寻找和学习瓯窑方面的知识。他还说,收集古人留下来的宝贝,可以保护温州地方文化,才能让子孙后代了解我们祖先的艺术水平和他们的生活。

  对于收藏,胡嗣雄说,收藏除了有经济支撑,还得有眼光,有魄力,才能得到好东西。

  专门收藏乡邦古籍

  努力传承温州文脉

  说起瓯窑的保护,69岁的诸华国也和胡嗣雄有着一样的经历和念头,也在乡下“淘宝”,也要把温州地方文化留住。

  诸华国这次拿出来展示的是几件漆器,像清代黑漆嵌螺钿牡丹纹插屏,看似普通的外观,却隐约透露着历史沉淀的高贵典雅,让人一看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分量。

  “收藏家和藏品之间也是一种缘分。”诸华国说,几十年前,经人介绍,他见着了这件插屏。这件插屏出现在文成的一位老先生家里,外观有些损坏,老先生已经去世,这户人家也把插屏当作稀松平常之物,随便地放在那里。诸华国看到这件插屏时,他当下决定想要,“它的外框是黄花梨木,十分珍贵,表面是牡丹纹和玉兰花,寓意着玉堂富贵,一看就是比较高档的东西。”

  诸华国说,其实不是我们收藏它,藏品的“年纪”比我们还要大,它看着我们一代代人从它面前走过,我们才是匆匆过客。现在,诸华国把更多精力放在专门收藏温州乡邦古籍,按他的话来说,把温州人写的、刻的、印的,只要有关于温州的书,一定有温州文化在,而他则是把古籍中的文化提取出来,挖掘、传承文脉,让社会更加了解历史上的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