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自然收藏的传统村落——王家大屋

发布时间:2016-05-30 丨 阅读:
导读: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乡村画面,令人向往。黄材水库库尾沿着一条狭长的山谷穿行约二十里路,有一个被历史...

王家大屋院落内空无一人,门前杂草丛生

王寄生老人向笔者讲述王家大屋的故事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乡村画面,令人向往。黄材水库库尾沿着一条狭长的山谷穿行约二十里路,有一个被历史尘封着、被大自然收藏起、有着典型江南特色的传统村落——沩山乡双龙村王家大屋。王家大屋是宁乡县仅有的一个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村落,建筑为清一色的土砖房。传统村落因其因历史文化遗存极其丰厚,被誉为人类发展的奇迹,是文化乃至文明的缩影。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每个人都紧迫地希望改变现有生活状态,但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却被完全忽略。有学者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市化史诗,开创了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奇迹,也为中国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短短几十年我们城市化水平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所走的路。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多有着民族特色和生活方式的乡村已经或正在消失。

“传统村落本身是最大的文化遗产,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最深的根在这里面,中华文化的灿烂性、多样性和地域性体现在里面,,文化的创造性也在村落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其所附有的文化性逐渐被瓦解,这种变化现在看来势不可挡。”著名作家冯骥才表示。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已刻不容缓。

“居住在这里的只有30户94个人了,绝大部分人搬到外头住了。近三年就绝了5个户头。”今年74岁的王寄生居住在这里。据他介绍,王家大屋在明朝朱洪武血洗湖南时从衡阳迁徙至宁乡时建起来的,在民国三十年时还修过族谱,那个时候王家大屋人丁兴旺,除了盐、布料等外,绝大多数生活生产物资都能自给自足。“很多房屋的木梁已经腐烂。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可能很快倒塌。”王寄生说,“我家砌墙用的土砖还是明清的砖,只要不被雨水淋湿,就不会坏,但房子的木柱却被白蚁蛀了,没钱买木头,只能弄个水泥柱撑着。”

在村入口处,两栋崭新的小楼房夹道而立,与旁边伫立了数百年的土砖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目前,整个王家大屋房屋破旧,屋顶漏水,屋梁开裂,既给居住带来极大的不便与危险,又给修复带来困难。而且,修复需要资金,新建又有悖风格。我们也不想搭建新居,不会随意翻新,希望破落的地方原样修复。保留原生态,这是我们王家大屋所有人最大的愿望。”

王家大屋有一栋屋高出其他房屋,显然这里曾为王家族族长居住地。走入堂屋,约半米高的门槛却拦住了大家,一整根粗壮的木横放着,抬眼一望,堂屋里的木柱,横梁、穿堂木都是整木,由此可以推想当年需要多少根粗壮的树木,才能为我们呈现出建筑的杰作。每根树木从生长到参天大树,到保存至今,数百年的历史,让人顿生敬畏。堂屋里有一个大型的神龛,四四方方的神龛端正的嵌在正壁上,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在香火氤氲中显得静穆神圣。这里是整个家庭思想凝结点,是父父子子社会伦理的教育地,这里积淀着祖先千年不变的教训,让一代一代的人魂牵梦绕,自觉尊守着社会的秩序。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居住条件的需求,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不可缺少。“切忌大拆大建和盲目整治,应充分利用传统村落原有地形、建筑风貌,营造古村落风情,彰显农村田园风光。”有关人士建议,整体保护王家大屋,要在村外划定范围,建新居民点,建设与古村落相协调的新房,既解决群众需求,也满足旅游配套。

有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量的传统村落分布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有的老建筑被废弃了,许多传统文化习俗面临衰落和断裂之虞。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正成为许多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传统村落也因为有了收益,而有能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

“通过旅游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激发村民对古建筑、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有利于村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促进村落保护。”作为乡村社会的生活空间,传统村落存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囿于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不仅要保护外在“筋骨肉”,更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

“传统村落保护,不仅要保护物质形态的古建筑,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古建筑是古村的躯干,非物质文化才是古村的灵魂。从文化的内在价值着手,可以听见文化的声音。”县非遗办有专业人士表示。

究竟如何让传统村落真正“活”下去?长沙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刘新权看来,村民才是古村落的精魂所在。宁乡王家大屋的保护,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留住原住民,从而推动传统村落的持续发展。

如何留?留的办法是强化保障,带动群众致富。“帮助村民缴纳合作医疗参保费,给予居民房屋翻漏定补和维护的差额奖补。”并对村民开展旅游知识和技能培训,外地有传统村落保护的成功范例。

“如果村民都不知道自己身边文化的价值,不认同、不热爱,谁还会真心去保护呢?”退休干部谢国恩老人说。谢国恩是大成桥当地的文化名人。为了抢救村里的农耕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具,唤起人们的记忆,谢国恩退休后利用自家的房子,自筹资数十万元,筹建起一座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茶壶、油灯、榨油坊、斗笠、蓑衣、年糕印模、种子竹筒……农耕时代所有的生产生活用具,在王家大屋许多人家里也能找到。在两个农户家里,我们见到了两部雕花古床,精美的雕花令人叹为观止。

记得住乡愁,道出了人们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与渴望。

目前,全国多数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均“自上而下”,往往缺乏村落的视角、村民的视角,忽视了村民这一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费尽心力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文化,不只是给旁观者、过客准备的,更应是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准备的。

很多来王家大屋的游玩者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政府与专家层面上,更应是村民的自觉行动;不是违背社会发展单纯“复古式”的保护,而是兼顾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发展的保护。“文化只有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传承。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必须发挥群众的力量。保护王家大屋古村落,就是要让村民认识保护传统村落的价值和意义。”

“保留这些文化后遗产相当困难。而且村落本身无法归类到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一方。在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归国家文物局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归文化部非遗司管理,村镇建设归建设部村镇司管,有些业务又归农业部管。如此一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哪头都不靠,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门负责。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虽然评定出160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但评定标准是从建筑方面考虑的,且门槛很高,而很多拥有国家级‘非遗’的传统村落又不见得能列入其中。结果,传统村落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也造成了目前古村落保护困难的现状。”冯骥才道出了当下我国古村落保护工作的窘态。

“只有守住历史传统的根脉,才能打开面向世界的门窗。”李克强总理的话余音在耳。传统村落有我们民族的魂、文化的根。只有守住这个根,才能寻找未来的路。

作者:杨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