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地心之谜 科学家的探索成果

发布时间:2016-05-04 丨 阅读:
导读: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千人计划”宋晓东教授团队在利用大地震尾波自相关技术在研究地球内核各向异性的结构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千人计划”宋晓东教授团队在利用大地震尾波自相关技术在研究地球内核各向异性的结构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技前沿:地心之谜 科学家的探索成果


 

        以《Equatorial anisotropy in the inner part of Earth’s inner core from autocorrelation of earthquake coda》为题的研究成果以南京大学地球物理与动力学研究所和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研究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发表于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 Nature Geoscience, DOI: 10.1038/ngeo2354)。

 

         地球内核虽然只有不到整个地球半径的五分之一,比月球稍小,但是其地震波速结构是人们理解液态外核结晶慢慢形成固态内核这一过程以及地球磁场演化的重要观测基础。利用大地震激发 的穿过地核的波,过去一般认为地球内核有着几乎平行于地球自旋轴(南北向)的各向异性快轴方向。然而,由于大地震往往只分布在板块边界,通过内核的最中心部分很难被地震台站记录到。

 

         在中国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下,宋晓东教授、王涛博士后、夏晗硕士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大地震尾波自相关技术成功提取出从台站出发穿过内核再从台站对顶处反射回到台站以及在内核下表面反射一次的两个震相。在系统性分析处理全球1992年到2012年20年数据,他们首次发现地球内核最中心部分(半径约为内核一半的“内内核”)有着近赤道面的各向异性快轴方向,这与内核外部(“外内核”)南北向快轴有着近乎垂直的差异(见示意图)。另外内内核所展示的各向异性形式也与外内核有着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内核可能含不同铁相并且固态内核的结晶和演化经历过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或者过程。

 

        该项成果为人类认识地球最中心的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提供崭新的信息。同时,该研究所用的方法利用大地震之后全球存在的尾波“噪声”,无需特定地方的震源,极大克服传统方法中地震在空间分布上的限制,提供前所未有的采样覆盖,为探索地球深部的奥秘提供新的强有力的手段。

 

         王涛2013年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毕业,受宋晓东教授引进加入南大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做博士后。该论文是南京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合作研究的成果,以王涛为第一作者,宋晓东为第二作者兼通讯作者,夏晗为第三作者。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不是实际比例)。研究发现地球内核包括最中心的内内核(红色)和外内核(橘色),内内核中晶体排列快轴方向(线条)靠近赤道面,与外内核南北向的快轴有着近乎垂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