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守国门的铁路“哨兵”-军事要闻-军事频道-中工网

发布时间:2016-04-26 丨 阅读:
导读:

  厚棉帽、黄色羊皮大衣,身高1.63米的张小龙裹在里面,像一枚道钉。 2月23日10时,在阿拉山口站吃完早、中合一的一顿饭后,他背上工具包,一路向西,朝着“国门”进发了。 阿拉山口...

  厚棉帽、黄色羊皮大衣,身高1.63米的张小龙裹在里面,像一枚道钉。

  2月23日10时,在阿拉山口站吃完早、中合一的一顿饭后,他背上工具包,一路向西,朝着“国门”进发了。

  阿拉山口站是“一带一路”的桥头堡,中欧、中亚等多趟班列由此出境。奎屯工务段阿拉山口线路车间守护着国门钢铁新丝路,巡道工是前出侦察的“哨兵”。每天在阿拉山口、乌兰达布森车站两个“家”之间奔波——20公里,同一条路,张小龙已经走了14年,行程7万多公里。

  “102、104号道岔是出、入境列车必经的‘咽喉’,是巡线的关键部位。”张小龙不仅巡检道岔,每个轨缝也要逐一巡检,走走停停,一小时只能“徒步”3公里。除了对讲机,张小龙还带着铁路专用手机,定时和段调度通话,“发现设备故障,要第一时间汇报。”

  13时12分,张小龙越过“国门”,到达中哈铁路接轨点,界碑上“中国,277,1997”红色字样格外醒目。

  左腿弓,右腿蹬,张小龙俯身查看线路几何尺寸,脸颊几乎贴在钢轨上。“冬季轨缝变化可能损坏连接零件。”身后,哨兵在冷风中肃立。

  磨破的围脖已挂满冰霜,,张小龙换上另一条,向东转进乌兰达布森车站方向。回到工班大约17时30分,晚饭要等到19时。张小龙却说,已经习惯了。毕竟16公里外,有温暖的“家”。

  张小龙真正的家在甘肃平凉。今年,他把假期推到了年后,“每次买上哈萨克斯坦的糖果、食品带回去,家里人都挺高兴的”。

  (中工网记者 李元程 中工网通讯员 吴奇 张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