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会议举行 专家:要让智库成果符合决策需要

发布时间:2016-04-30 丨 阅读:
导读: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办“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环球网综合报道】4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办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央编译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央党校、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新华社瞭望智库、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和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机构评价项目部负责人刘潇潇主持。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结合自身所在智库的实际情况,就高端智库建设的经验、不同类别智库的特色、智库未来发展及面临的挑战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在题为“智库如何创造高质量成果”的发言中指出,目前中国智库建设主要面临两大问题:首先是智库不清楚决策部门需求,其次是决策部门觉得智库提供的成果不管用。因此让智库的成果符合决策需要,产出高质量成果是智库建设面临的最主要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智库必须为研究者提供好的研究氛围和管理制度。对现有智库管理运作模式进行实事求是评估的同时,还要加强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合作、包容的环境,让研究者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另外,提高智库研究的质量要求研究者有强烈的责任心、既要坐得住、肯吃苦、会研究,还要乐于、善于同他人合作。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季正聚提出,要构建独具特色的国家高端智库需要做好以下五点:第一,找准定位和优势。例如中央编译局作为党中央直属的理论工作机构,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等方面重要职责,这正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独特优势。第二,注重顶层设计,明确主要目标和工作规划。中央编译局明确自身建设目标为以原有的编译、研究及文献信息等方面工作为依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当代实践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高层次决策咨询研究,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在相关领域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第三,以人才为本,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和才识。高端智库建设不能只依靠现有力量,还必须从外部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实行内部与外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形成“小机构、大网络”的用人格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更好地满足各领域决策咨询研究的实际需要。第四,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中央编译局的研究工作普遍采用项目制管理,经费投入与研究项目及成果挂钩,并依据有关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第五,加强学习,注意与国内外智库的联系和交流。

  作为行业智库的代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智库首席专家孙贤胜在发言中指出,当前,中国智库建设基本形成官办智库、高校智库、民营智库“三驾马车”并立的格局,但仍存在官办智库大而不强、高校智库曲高和寡、民营智库弱而无力的问题。作为融合政府、行业和民众的三通连接器,行业智库兼具官办、高校、民营智库的相对优势,未来在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以及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功能发挥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未来行业智库的发展应该满足“中央”、“行业”和“自身”的要求,既要重点面向行业产业,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技术方向、产业政策制定、重大工程项目等开展决策咨询研究。还要引领行业发展、传播行业信息、储备行业人才、提升行业竞争力,同时实现从科研到智库的转型升级,建设国际水平行业新型智库。

  新华社瞭望智库总裁吴亮在发言中梳理了媒体型智库的发展历程,不仅介绍了瞭望智库与新华社之间如何通过良好互动开展决策咨询,还介绍了新华社高端智库的建设框架,总体概括为“一库六中心”。一库是指新华社高端智库,六中心是指国情与战略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经济研究中心、舆情研究中心和现代传播研究中心。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机构评价项目部副研究员胡薇、刘冰洁、杨卓颖分别介绍了日本、西亚非洲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智库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智库建设的启示。

  胡薇从发展历程、类型划分、规模分布、人员构成、经费来源以及研究领域、研究成果、项目来源等多方面综合介绍了日本智库的发展概况,称日本智库发展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第一,营利法人智库实力雄厚且综合性和国际化特性日趋增强。第二,经费来源多元化。第三,人才培养与“旋转门”机制有机结合。第四,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与社会效益。日本智库的发展经验对于中国智库建设给予了以下启示:第一,完善智库相关法律建设,规范智库产业与智库市场,实行研究经费的法制化监督管理,为中国的智库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拓宽智库资金来源,并促进其多元化,实现智库收入来源在财政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第三,提高决策透明度,发展专业智库评价体系,构筑健全完善的智库市场,促进民间独立智库的发展。第四,强化智库的“政策营销”功能与社会责任,加强智库自身的对外宣传与成果的传播转化,提高智库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五,培养兼具综合性与专业性的人才队伍,建立政府与智库间人员交流的常设机制,科学合理地运用双向“旋转门”机制,实现政府与智库间的良性互动。

  刘冰洁认为由于政局动荡、民族矛盾激化,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西亚、非洲地区各国智库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落后于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研究领域单一化、智库建设网络化与队伍专业化建设有待加强的问题,鉴于该地区智库发展的现状,中国智库应该鼓励民办智库建立、重视中非智库合作,引领亚非思想和话语发展权,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对智库成果进行宣传。

  杨卓颖认为,中国智库应该在宏观上构建多元化的格局体系,即官办智库、高校智库、民间智库协调发展。在微观上,中国智库要注重提升管理力和影响力,努力使智库成为政府、政党、学界、媒体和大众间的纽带。提升管理力,要注重人才、资金和成果三方面管理,而提升影响力则要加强媒体化、科技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建设。

  此外,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兼战略研究部部长陈文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中央党校科研部副巡视员兼中特中心研究室主任张学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也围绕主题做了发言。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Huanqiu.com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张骜